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农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低、小、散”猪场该何去何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08  浏览次数:44
核心提示:退还是养,龙游的猪场主们走到了十字路口。在转型升级的大道上,有的理智地、果断地转产转型了,但还有不少人对眼下大势无法面对
退还是养,龙游的猪场主们走到了十字路口。在转型升级的大道上,有的理智地、果断地转产转型了,但还有不少人对眼下大势无法面对,不愿面对,感到迷茫,因而心神不定,进退失据。

这样的背景下,就有必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当前的那些猪事。

转型升级不是说猪不能养,也不是说猪不要了。一方面,养猪是保市场供应的菜篮子,另一方面是农民的钱袋子,都是不容忽视的。但底线是不能污染环境。

经过3年多的整治,龙游县生猪的饲养量从高峰时的150多万头,缩减到了110万头,生猪养殖与环境承载之间新的平衡已现端倪,其成果有目共睹。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新的平衡只是开始,还十分脆弱,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

也许是历史欠帐太重,龙游县境内溪流水质形势仍相当严峻。市环境部门最近的监测结果是,龙游三分之一的溪流水质仍不合格,芝溪是五类水,乌轮溪、模环溪、塔石溪水质也不稳定,为四类水,就连衢江水质也不容乐观,上游交接面的二类水到龙游出口成了三类水。通过相关指标判断,罪魁祸首仍然是猪。为什么?现在猪场虽都在工业化、农业化整治中配备了相关治污设施,但运行和管理现状令人担忧,跑冒滴漏在多数猪场或轻或重存在,治污效果打了折扣。

要把养猪业打造成环境友好产业,就要把总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内。作为生态功能区,既要承担“一江清水出龙游”的政治重任,又要扛起修复生态的历史责任。

有关专家论证,一般来说,一亩农田仅能够消纳2头猪的排泄物。龙游县几十万亩土地,可作为养猪消纳地的有限。更何况猪场分布相对集中,有的村有几十家猪场,环境代价可想而知。

算过环境帐再算经济帐。龙游县猪场大多属于“低、小、散”,规模效应无从谈起。有个办了800多平方米猪场的朋友介绍,他养了十年猪,累计收入七八十万,看起来不少,但多投猪舍里了。环保要达标,根本就无能为力。现在政府对退养有补助,他二话不说就把猪场拆了。

事实上,龙游县的大多数猪场的境遇和这位朋友类似。防疫防病技术水平低,抗“猪周期”风险能力差,市场行情好时赚不了几个钱,遇上市场低迷就亏大了。他们没啥积累,在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面前,生存压力就大,更不用说发展了。

“低、小、散”猪场拖得过今天,也拖不过明天,早掉头,易翻身。转型升级,我们别无选择。

 
 
[ 行业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四川国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蜀ICP备16021274号-1    版权所有:魏先生
休闲农业网电脑网站
休闲农业网手机网站
广合达农业企业网站
广合达农业微信
阿里巴巴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