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焦点新闻 » 正文     返回<<<

“互联网+农耕文化”赋予首都农业新活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8  浏览次数:14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北京农业正处于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期,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北京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为民生基础的农业,有效地将其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是加快首都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企业转型升级,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近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相关农业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北京传统农耕文化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情况,以期为首都“互联网+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耕文化助力首都“三农”发展的典型模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耕文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调研发现,北京市农耕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较为典型模式。

(一)注入文化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

作为拥有2171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有着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为满足首都居民健康、绿色、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一些农业企业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传统农耕文化元素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坚持遵循古法养护土地,不违农时、不扎大棚,顺应时节,生产优质农产品。如春播科技有限公司,遵循有机生产标准,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利用天敌防治、手工捉虫等方式进行植保,生产优质有机蔬菜和水果;一些农业企业将传统农耕文化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洼里博物·特色乡居楼利用养殖基地产生的农家肥供应种植基地,生产有机蔬菜、野菜、水果,来供应乡居楼农家餐饮。

(二)传承农耕文化,呈现科技示范效应

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支撑。北京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建设一批高科技农业园区,集中展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以特色农业景观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展现首都农业科技示范效应。2018年举办的第六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展出660多种农产品,推出210余项互动体验活动和1900个科技知识点,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4520余万元。让游客在观赏农业美景,感受到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同时也为首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新模式。

(三)融入农耕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北京悠久的农耕文化为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全年接待游客4337.4万人次,实现收入44.1亿元。京郊乡村旅游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传统农耕文化符号融入到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中。如以“京西乡愁”为主要卖点的北京谷山村农耕文化园,2017年9月正式运营以来,不到一年时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300余万元。文化园将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加工方式进行重塑和还原,举办特色农耕文化节,打造出酱醋坊、豆腐坊、榨油坊等传统十二工坊和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过静态的观光展览与动态的参与体验,满足游客回味乡愁的精神诉求,丰富京郊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四)特色农耕体验,进一步加强城乡互动

2017年,北京乡村人口294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5%,城镇化率达到86.4%,农业仅占GDP的0.4%,呈现出典型的“大城市小农业”特点。一些农业企业依托原有的农业生产场所和设备,以休闲为目的,变革传统的生产模式,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推出慢节奏农耕生活体验、农耕文化节庆活动等。如洼里博物·特色乡居楼利用距北京城区较近资源优势,打造集果蔬种植、观光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园,2017年营业总收入达1130万元。园区创建的乡村民俗体验教育基地,与各个学校联合开展亲子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园区进行社会大课堂教育,使学生达到五谷分,四体勤。开设的五谷八卦体验园,利用春华秋实的农耕乐趣,增加现代都市人对农业知识和传统农艺的了解和热爱,进一步加强城乡互动。

二、“互联网+农耕文化”成为推动首都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一)智慧装备,助推农产品提质增效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以往通过农民经验来完成的生产过程转变为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设备控制的智能化生产流程,让农业获得类工业的产业属性,有效的实现农业的信息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如北京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采用智能化温室生产技术,实时动态监测室温、湿、光、CO2、PH、EC等数据,并对其进行自动调节,不仅对生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监控,实现人员和资源的高效配置,而且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保障。公司生产的大番茄可实现全年产量每平方米50公斤以上(折合亩产33350公斤),串收小番茄可实现全年产量每平方米30公斤以上(折合亩产22010公斤),在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产品品质也获得欧盟认证,出口欧洲多个国家,并已上架全国数十家ole精选超市,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有效地实现农产品的提质增效。

(二)创新手段,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有别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互联网技术与农耕文化的结合有效地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丰富农产品销售方式,扩宽农产品传播途径。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通过O2O的方式,实现农产品在线销售。如北京春播科技公司,在全国建立优质蔬菜、水果、畜禽生产基地,通过原产地直采、自控物流配送体系,以在线订单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优质农产品,2017年销售金额近2.1亿元。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可融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在线租地、在线种地、果树认养、家畜认养、采摘尝鲜、亲子社交等多种服务方式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消费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供需互动,提升服务质量

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消费者往往只能参与农产品销售和服务这些下游环节,对准备、生产和加工等上游环节缺乏对应的信息。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有效地实现农产品上游生产信息的公开和可追溯。如万亩良田(北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手机实时看到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情况,实现24小时全天候对农作物成产过程的全程监管。同时,无论是生产方,还是销售方,亦或是产品最终的需求方,都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相互交流,沟通意见,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提升服务质量。

(四)信息共享,提高企业效益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信息随时随地传播。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农业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实现农业技术知识、政策、人才、金融、科技等多方面知识、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快速传播,有利于企业集聚优势资源,提升自身价值。据了解,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利用互联网技术、O2O模式打造的信息服务平台“滴滴农技”,有效地提升了农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产品消费者可借助在线交易平台对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出实时评价。口碑营销在拓宽农业企业宣传范围,凸显品牌效应的同时也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服务方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行业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四川国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蜀ICP备16021274号-1    版权所有:魏先生
休闲农业网电脑网站
休闲农业网手机网站
广合达农业企业网站
广合达农业微信
阿里巴巴批发市场